史前生命——辽西古生物昆虫化石科普展
辽西化石简介
辽西有“古生物化石的聚宝盆”的美称。为什么在辽西地区有如此丰富、如此种类繁多的古生物化石?为什么它们保存得如此完整、如此精美?
科学家通过野外考察和化石发掘,发现一亿多年前在辽西地区曾有过频繁的火山爆发,辽西地区的火山属于中酸性火山,喷发出来的并不是大量的熔岩岩浆,而主要是有毒气体,如硫化氢,二氧化硫,以及火山灰。火山爆发造成的突发自然灾难导致生物突然死亡,而后又被火山灰快速埋藏起来,这些生物遗体便在一定的条件下,逐渐成为了化石。大规模的火山爆发造成地球大气圈和水圈的变化,导致气候与环境突变而致使生物集群死亡或集群绝灭,其特点是影响范围和程度大,化石数量多,保存完整。在辽西地区,目前能够确认数十次的脊椎动物集群死亡事件。而要形成丰富,完整的化石,除了生物的大规模突然死亡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因素:生物群要非常丰富;生物的埋葬速度,暴露在地表的时间越短,越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化石;生物的埋藏环境,是氧化环境还是还原环境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还有时间因素。化石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热河生物群化石形成时间银长,距今约一亿多年,辽西地区正好满足了所有化石形成的各种条件,所以成为了古生物化石的“聚宝盆”。辽西的古生物化石“解决了演化问题的世界悬案,在鸟类的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现代哺乳动物的起源,昆虫与开花植物协同演化方面,无疑是窥视大自然奥秘的一扇天窗”,对解开生物进化的若干难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辽西被古生物学家誉为“世界上第一只鸟起飞的地方,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这个聚宝盆已经在帮助人们了解当地生物群的辐射,绝灭及其与环境的相互的关系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昆虫化石简介
昆虫很早以前就在地球上出现了,已知最古老的昆虫化石是在欧洲发现的,距今约4亿年,属于泥盆纪地质时期,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具备飞翔能力的群类,也是最早征服天空的生物,而辽西地区已知最古老的昆虫化石距今约2亿年,地质时期属于侏罗纪早期。到了侏罗纪和白垩纪之交时,辽西地区火山话动十分频繁。在火山活动的间期,山间盆地中形成了水体宁静的湖泊,溪流以及沼泽等淡水环境。当时气较温暖,半干早和潮湿的气候呈现季节性的交替变化。这种环境为各类生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各种动植物非常繁盛,而其中种类最多的动物是昆虫,昆虫化石是昆虫的遗体或它们的话动留下的痕迹被火山灰或泥沙等沉积物埋藏后,经过亿万年的地质作用变成了岩石。但昆虫的形状和一些结构还存在,有的看起来依然栩栩如生,跟活的一样。特别是辽西的昆虫化石,保存得相当精美,蝉翼之薄、蚊嘴之细都清晰可见,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我们要了解亿万年前的昆虫,主要就是通过对这些化石的研究。
展出介绍
昆虫纲中物种数量最多的4个目依次为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其中鞘翅目占整个昆虫纲的近40%。迄今为止,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在辽西地区采集到的昆虫化石标本数以万计,其中有一些是新的发现。经过初步研究,确认这些昆虫化石达800种以上,但其中只有不到300种得到了详细的研究,本次展出共分14个目,包括:蜉蝣目(蝣)、蜻蜓目(蜻蜓),襀翅目(石蝇),蜚蠊目(又称蟑螂)、革翅目(蠼螋)、鳞翅目(蛾、蝶)、直翅目(螽斯,蝗虫等),啮虫目(啮虫),竹节虫目(神修),同翅目(古蝉,沫蝉和蚜虫等),半翅目(蝽类)、蛇蛉目(蛇蛉)、脉翅目(蝶蛉、丽蛉等)、鞘翅目(各种甲虫)、长翅目(蝎蛉),双翅目(蚊,虻类)、毛翅目(石蛾)和膜翅目(各种蜂)100多个种类化石,本展出对生命的起源,演化及古昆虫的进化是不可多得的科普平台。